说到痤疮,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“青春痘”这个名字。它确实是皮肤科里常见的“老朋友”,尤其是青少年,脸上冒几个痘痘几乎成了成长的标志。不过,别以为过了青春期就安全了,不少成年人也会被它缠上。痤疮是个慢性病,折腾的是皮肤里的毛囊和皮脂腺,成因复杂,既有身体内部的“内鬼”,也有外部环境的“推手”。
皮肤科的研究早就发现,痤疮的“罪魁祸首”主要逃不出这四个圈子:
青春期一到,雄激素开始“发号施令”,皮脂腺跟着兴奋起来,分泌的油脂比平时多得多。油脂本来是皮肤的“保镖”,润滑一下挺好,可一旦过量,就容易堵住毛孔,痤疮的苗头就出来了。有些人,比如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,内分泌一乱,油脂也会跟着失控。
皮肤每天都在“换新”,老旧的角质细胞脱落是常态。可有时候,这些细胞不听话,堆在一起黏糊糊地堵住毛囊口,像个小塞子。这就是“粉刺”的起点——要么变成白乎乎的闭合粉刺,要么氧化成黑乎乎的黑头,挺烦人。
皮肤表面住着不少细菌,其中有个家伙叫痤疮丙酸杆菌,平时挺安静。可一旦毛孔堵了,里面空气少得可怜,这家伙就活跃起来,大吃皮脂,吐出刺激性的东西,搞得毛囊红肿冒脓,跟点火似的。皮肤科医生常说,这种细菌是痤疮发炎的“帮凶”。
细菌一闹,皮肤的免疫系统不干了,赶紧派兵作战,释放一堆炎症因子。结果呢?毛囊周围红一片,肿一片,轻则长个小丘疹,重则冒脓包,甚至发展成硬邦邦的结节,搞不好还留疤。
痤疮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,它有个“成长”过程,听我慢慢说:
刚开始:毛囊里油脂多了,角质又堵着,出不来,就成了微粉刺,肉眼都看不见的小麻烦。
粉刺登场:堵得严实点的,外面裹层皮,就是白头;敞开点的,油脂被空气一熏,变黑头。
发脾气了:细菌在里面折腾,免疫系统一急,红肿的小丘疹就冒出来了,有时候还带脓。
玩大了:炎症控制不住,钻到皮肤深层去,结节、囊肿就来了,疼不说,还可能留下坑坑洼洼。
光靠身体内部还不够,生活里不少事也能让痤疮更猖狂,皮肤科的专家们总结了几个常见“推手”:
爱吃甜食、喝奶茶的人得注意了,这些高糖的东西会让身体里一种叫IGF-1的东西蹦跶起来,刺激皮脂腺多干活。牛奶、奶酪也可能掺和点激素,痘痘听了直乐。
考试熬夜、工作加班,压力一大,皮质醇就飙升,油脂分泌跟着加码,痘痘趁机冒头。
有些护肤品、化妆品油腻腻的,用完不洗干净,毛孔堵得更欢。挑东西得看清楚,别让“致痘”成分钻空子。
夏天热得流汗,皮脂和汗水混一块,毛孔喘不过气。空气脏的时候,灰尘颗粒还往脸上凑热闹,刺激得更厉害。
吃过激素类药或者某些抗癫痫药的人,可能会发现脸上多了几颗“痘”,这也是激素惹的祸。
痤疮不是随便找人下手,有些人就是它的“菜”:
遗传因素:爸妈年轻时长过满脸痘,你八成也跑不掉,基因这东西挺倔。
年龄:青春期是皮肤科门诊的重灾区,但成年后,尤其是女性,月经前后也常被骚扰。
性别:男生的痤疮可能更猛,女生的则爱反复闹。
痤疮这家伙,真是里外夹击的结果。油脂、角质、细菌、炎症是主谋,饮食、压力、环境来助阵,想彻底摆平它,得从生活习惯下手,护肤品挑对路子。实在不行,就去趟皮肤科诊所,让专业的皮肤科医生给开个方子。只要管得住,痤疮就不会老留疤捣乱。
免责声明:具体问题请咨询医生,崔建皮肤科诊所不对文章内容负责。
美国皮肤病学会(AAD):强调皮脂分泌、角化异常、细菌和炎症是痤疮的四大支柱。
《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》:近年研究表明,C. acnes 的特定菌株与痤疮严重程度相关。
《Lancet》皮肤病专刊:指出饮食和荷尔蒙在痤疮形成中的作用已被多项临床研究所证实。
世界卫生组织(WHO)与皮肤健康指南:痤疮被归类为全球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,影响约85%的青少年。